高考后的最后一道筹码 | 新政策下的名校自主招生体系

2017-07-22 11:03:19      点击:

高考后的最后一道筹码 | 新政策下的名校自主招生体系

2017年的高考和自主招生都已经结束。

就在2017年6月25日,北京大学暑期课堂(学科营)已经开始报名,而北大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清华暑期学校(综合营)的报名也陆续通知各个高中。对2018届高考考生来说,新的征途又将开始了。

展开一条时间轴,接下来的一年当中,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由『清华北大官方』举办的夏令营、秋令营、冬令营。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或许清华北大的招生政策是最为复杂的,也是变化最大的。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带你拨开政策变化的迷雾,揭开新政策下名校自主招生体系的面纱。

自2003年至今,高校自主招生已经开展了一十三年,第十四个周期已经悄然开始。十三载,已经越过了一个轮回,期间细数,自主招生政策经历了6次影响较大的变化。

小规模的高校试点,到联盟成立直至形成“北约-华约-卓越”三足鼎立之势,再到联盟解散,群雄并起,最后综合评价、三位一体招生方式出现。

时至今日,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THUSSAT)和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优特测试(U-Test)的再度出现,可以说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其发展的趋势却也越来越明了。

◆ 

自主招生十三年发展史

第一次变化,自主招生启动

目前公认的自主招生开始时间是2003年。200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开展自主招生改革,旨在深化高招制度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优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这份文件确立了包括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上海交大、中科大在内的22所高校开始进行自主招生。从小范围试点开始,高校的自主招生逐渐拉开帷幕。

◆ 第二次变化,参与学校的显著增加

2004年又有6所高校取得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资格。

到2005年,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几乎翻倍。

第三次变化,自主招生联盟的形成

2009年,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次组成联盟,进行联合考试。

2010年末,以清华大学为首的7所名校组成了“华约联盟”,在2011年的自主招生中采取联考的模式。

同年,“北约联盟”吸收了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后,高校数量扩张到了13所,两大联盟分庭抗礼的形势基本形成,而针对自主招生考试沦为“掐尖”、“小高考”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第四次变化,整体联盟稳定,个别“独特”尝试

2011年末,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退出北约联盟,复旦选择采取“千分考”的形式大幅增加考试科目,南开大学也采用了“具备学校特色”的考试方法,至今仍是考核方式变化最多的高校。

同年,卓越9校联盟成立。2012年年初自主招生考试开考,三大联盟的格局正式形成。

也正是在这一年,自主招生考试的难度逐渐趋于稳定,经历了2007年以前过于简单考试题,到2008~2010年难度的剧烈波动以及题目略微重复后,2012年的联盟考试在题目难度、知识范围、考查方式和题型上吸取了大量经验,使得选拔机制也变得更加合理。

此时,一方面自主招生考试的模式更加趋于稳定化和模式化,另一方面对自主招生是否能够改善人才选拔机制的质疑也愈演愈烈,大学招生该选拔“专才”还是“通才”的问题也在这几年集中出现在多个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当中。

第四次变化,从现在看来,绝对是一次有深刻意义的变化,整体上,政策趋于稳定,方向也愈发清晰。但是个别高校的退出,成为了不稳定因素,这些学校考查的科目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也在后续为自主招生的推进,带来不小的阻力。

第五次,缩减考试科目

早在2013年的联盟考试之前就有传言,北约华约两大联盟的考试将缩减科目,仅保留数学、物理(仅理科)、语文(仅文科)三个科目,后果然应验。

然而北大,正是北大,并不是单纯地取消了包括英语、化学、历史在内的多个考试科目,考生通过联盟统一考试后,在面试环节增加了“综合能力测试”(或称创新能力测试),将已经在笔试中取消考试的科目又进行单独测试并计入总分。

第五次变化,看起来因为个别学校的坚持,使之成为了一次不彻底的变化,但是,真理并不一定从众,一些学校还是维持住了自己审核学生的方式。

第六次变化,联盟解体,博雅领军出现

2015年后的政策,想必读者已经非常清晰。

2014年下半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自主招生考试由原来的3-4月份改为高考之后进行,同时取消联盟考试,三大联盟正式解体,自主招生的名额看似将受到严格控制。无论是考生还是高中都陷入了一种迷茫状态,似乎十年自主招生即将落下帷幕。

然后在北大清华自主招生政策推出10天后,峰回路转,北大、清华分别发布了博雅人才计划、领军人才计划。针对各个学校中,年级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且参考竞赛成绩、是否参加过夏令营,并会根据高中学校的水平以及推荐情况,北大要求年级前1%,清华要求前5%。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年,复旦取消了千分考,重回原来的选拔方法。

2015年到2016年,以清北为首的学校又通过暑期学校、暑期课堂、金秋营等的方式完善了多样化的人才选拔体系,在自主招生中明确发明创造、国学素养、文学创作等单项计划,又增设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

至此,自主招生分而又合,合而又分,最终走向目标学生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招生政策,高校招生体系开始走向成熟。

总结来看:

1.参与自主招生的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

2.在测试科目的确定问题上,尽管各个学校经历过一些尝试,但是最终趋于稳定

3.选拔的层次更加多元,不再试图用同一个标准,选拔不同种类的学生

◆ ◆ 

高校招生体系的完善

对于竞赛学生来说,根据学生取得不同的竞赛成绩,能够决定不同档次的后续优惠政策(参考:)。

对于综合优秀的学生和学科特长的学生,能够通过博雅/领军计划,以及各种夏令营、冬令营,取得录取优惠政策(参考:《北大暑期课堂是什么?》)。

以北大、清华为例,目前高校的招生体系,可以总结为下图。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个时间点,总结出上述的图表,正是因为高校目前的招生政策,已经愈发清晰。从长期来看,名校选拔学生的多元化、区别化、灵活化,实际上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一个时间点,如现在这般清晰。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出于选拔不同才能学生的目的,高校不再试图用同一张考卷、同一套标准、同一把标尺去选拔完全不同的学生,而是在保证公平公开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选拔体系。

从特殊才能中的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艺术团到外语类保送,从学科竞赛中的决赛签约、金秋营、暑期竞赛营,从学科特长的学科营到自主招生,最后到高考部分,综合评价、农村专项结合普通高考。

如今高校日趋成型的选拔体系,如果站在清北的角度,本质上仍然是“掐尖”,但是却是在不同的领域当中,用更加适当和匹配的方式选拔才能最突出的学生。

◆ 

高校招生体系的不同测试方法

但凡有选拔的地方,就有测试,测试的方式,就会被予以关注。

特殊才能类,包含体特、艺特,均会以专业技能+高考基础进行测试。

学科竞赛类,除极度优秀(集训队)可以直接保送外,均以“竞赛成绩+高考成绩”进行选拔。

自主招生类(含领军、博雅),基本以高校“笔试+面试+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和测试的基础。

从上述的体系来看,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外语保送生并不在自主招生的体系内,如果这部分选拔测试出了问题,请各位读者一定明确,这和自招招生选拔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希望珍惜目前高校招生体系取得的成果。(思考2013年人大艺术特长生)

在2012年,也是自主招生联盟制的初期,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退出北约联盟,复旦试图采取千分考(11个学科、总分1000分)这样的模式,试图用同一场考试满足不同的特长的学生。而南开大学,基本上测试的方式年年发生变化,申请时也额外复杂。

这也引起大家的思考,什么样的测试方式是更有效,更加公平,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目前来看,高校普遍采用学科笔试+综合面试的测试方式。

笔试部分,理科生强调数理能力,这是大家都非常能够接受的,毕竟数学物理不突出,大学学习理工科方面的专业,也会比较吃力。

而文科测试则略显尴尬,一些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已经放弃测试历史、政治等科目,仅测试语文、数学,而语文又难以拉开差距,就使得数学一科决定考生成绩。对比北大,语数外政史五门的测试,虽然数学仍然重要,但是整体来看,综合性提高了不少,强调了文科生政史方面的能力。

再看面试,高校绝大多数都采用综合面试的形式,在综合面试中,主要采用半结构化的测试,主要包含:

1.以自我介绍、经历提问、志愿意向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个人特质;

2.以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热点为主要内容,结合价值判断、对社会的认识进行题目回答,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 

自主招生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政策

从自主招生政策诞生至今,针对自主招生模式公平性的质疑就从未停止。以下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目前的政策,能够使得大家都比较满意或者说能够接受。

很多人会说,以下的分析无非是既得利益者的说辞,但是如果你仔细读一下上文的发展历程,相信你不会这么简单地得出结论。

归根结底,制定兼具确定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层级选拔体系,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减少政策投机和不稳定因素,拼学生的硬实力,这样的政策就能够让大家满意

首先,站在高中大校的层面来看大学校不再会被小学校在一些边角政策中突袭,这种突袭我们以前看到很多,比如少数民族、三模三电、专利。而无论竞赛、自主招生、综合评价,都有相对模式化和公开的测试和评估方式。

高中大校,并不是一朝建成,他们也经历过卓绝的努力,在高考研发、教师培养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自然不愿意被各种不明朗的突击政策打乱步伐。

其次,站在小学校的角度来看一个路径相对明晰的体系,总好过趁着政策变动的混乱期、趁着山雨欲来的改革之前的空窗期,拿考生的前途去做一场豪赌。

就比如2016年开始的浙江高考改革,7选3中,出现了通用技术这样的冷门学科,一些学校就要去尝试,但是这样的尝试,其实对于小学校来说,压力也很大,一方面可能获得改革后的红利,但是一旦失败,学校领导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小。

总之,小学校也希望明确的路径,否则,尝试几年,几年再变,小学校终究还是小学校,只可能是一时的花火。

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可以选择大学校,大学校更多机会,更多资源,更多竞争,小学校虽然资源少、名额少,但是竞争也小。目前的制度能够在垄断的趋势下,一定程度上保障小学校的机会。通过领军博雅等计划名额的调配,使得这些小学校还有一定机会。不得不说,超级学校是一种趋势,但是如果小学校能够读懂政策,抓好机会,崛起并非不可能。

目前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制度,高中学校获得的名额,都和学生在暑期学校、综合评价、自主招生、高考成绩相关,名额数量随着表现浮动比如,一个学校的学生总是依靠加分录取,或者学校没有推荐最优秀的同学给高校,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名额削减,反之则是增加名额,这就使得学校的崛起和衰落速度,大大加快了!

为什么我们说如今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成的、相对公平的政策呢?

一方面,经过合而又分,分分合合的几年折腾,政策终于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区别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评价体系打通,竞赛的学生归竞赛、成绩好的学生归综合评价、学科专长的学生归自主招生。

不仅如此,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有属于不同学生的标准的考核体系,并且,这种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向着能够检验学生真实水平的体系迈进,减少浑水摸鱼的政策投机者。

这也是创知路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普及政策的原因。政策越普及,信息就越对称。

如果浑水摸鱼的政策存在,一个买来的专利和论文能够逆袭扎扎实实提升硬实力的学生,那只会打击学生和学校的积极性,催生短期政策的投机者。

所以,一流高校面对一些在发明创造、论文发表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从材料审核阶段,还是面试考查阶段,抑或是针对性地增加论文答辩、发明成果答辩环节,都是在努力维护这一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 

制度发展的规律

纵观自主招生制度十三年的发展,你会发现整体自主招生的制度在趋于完善和稳定,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进三退二的短期过程,但是历史中任何事物的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请高中学校一定要看准长期的发展,不要被短期的变化所困。何为长期,长期就是提升学生的硬实力,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何谓短期,比如突然搞个专利,突然想办法做个论文。而学生层面,你可能会说,我就是短期政策的体验者,但是高中三年,已经不是一个短的时间,综合实力的提升,一定不会错。

我们看到的一些学校,在2013-2014年取消竞赛加分后,功利地不搞竞赛,全面高考的结果,就是在2016-2017高考时,全面崩盘。

高考改革路漫漫,高校自主选拔体系只是其中一环而已,但是这一环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总之,希望我们珍惜目前这个很不错的体系,少空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