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天生爱学习?
学霸天生爱学习?
学霸天生爱学习?
很多家长每每看到学霸的经验分享,会产生一个疑问,自己孩子不是学霸,哪里能做到那么拼?也有人甚至会想:学霸是不是天生爱学习?
事实上,没有人是纯粹因为喜欢学习而去学习的。
即便在清北当中,也存在着“大四狗”这样的生物。在大四以前,这些所谓的“学霸”都会为了GPA、托福、GRE拼尽全力,为了提高0.01的GPA连续刷上几星期的夜,拼搏程度丝毫不亚于高中。可他们一旦取得保研或出国的offer,分分钟就沦为“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大四狗”。
这些清北当中的“学霸”纯粹是因为热爱学习而去学习的吗?那些每天加班到2点的金融民工是因为喜欢工作而去工作的吗?那些高中阶段努力学习的人是因为喜欢学语数外理化生而去学习的吗?
显然不是。
因为他们都明白,为了一个值得去实现的目标,现在吃的苦不算什么。为了上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为了申请到国外一流的大学,为了保研到一个有前景的热门项目,为了拿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值得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代价。
因为我选择这样做。
◆◆ ◆
为什么一定要有目标?
有这样一类迷茫的学生:他们也很努力,但却也很容易懈怠。他们努力了一段时间以后,一旦看不到进步就自我怀疑和否定。更多的时候,他们虽然也想上到一个好大学,但却不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自己努力之后越高越好。
周星驰的电影里说,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两样?王健林说,先定一个能实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
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包含三重意义,即指引、激励、规划。
◆指引意义
一个明确的目标,首先能让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
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一个人很容易陷入一种迷茫,不知道自己每天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当阶段性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看不到进步的时候,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和退缩。只有时刻明白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才不至于在每日的庸碌中迷失自我。
◆激励意义
有了目标,就有了憧憬,知道自己的辛苦不是无意义的,在特别艰难的时刻总能够保持向上的动力。
每当一个人明白自己的奋斗是为了某一个值得实现的目标的时刻,他就能够去忍受这个过程的艰辛和痛苦。这个目标、这个梦想是多么诱人,多么的光彩夺目,使得他愿意为此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代价去实现它。
◆规划意义
王健林一句“先定一个小目标”刷爆了社交网络,但是真实的努力路径就是如此:将一个大目标拆解成无数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将一个远大的理想变成无数个落到实处的计划。
比如想上清华,首先要把各科成绩提上去,其中薄弱科目最值得花时间,再细化,比如语文学科当中古诗词鉴赏总是丢一两分,那么针对“消灭古诗词鉴赏丢分”这个小目标制定一个简单且可执行的计划,从梳理知识结构和总结答题套路入手。
◆◆ ◆
高质量目标的五大要素
一个好的目标一定包括五大要素,即: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性、可拆解、可反馈。
或者说,每制定一个目标,都应当真诚地问问自己下面『五个问题』。
◆这个目标非达成不可吗?(必要性)
首先,问问自己“实现这个目标真的会让我变得更好吗?”
比如说“上清华”这个目标,是否能给现在自己带来有意义的收获,即便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价,也值得自己为此付出努力。
比如本来分数能上浙江大学,但却把目标定在浙江理工大学,则目标并不能给现在的自己带来更大的收获,相反会成为自己懈怠的借口,这个目标就是一个不必要的目标。
其次,问问自己“这个目标符合我的长期规划吗?”
比如“把英语成绩提高到140分”这个小目标和“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就是相关的,而“辩论赛拿第一名”就是不相关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大目标,应当选择具备更高相关性的小目标。
我们很多高中同学,在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历理性判断,然后付出一些时间后,就放不下了,于是不断在活动上加多投入时间, 而且往往用『牺牲精神』『青春无悔』来麻痹自己。
◆这个目标可能实现吗?(可行性)
制定目标的时候,需要反过来思考目标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一旦进入执行阶段,就会成为无意义的托词。
比如“把数学成绩提高到150分”就是一个实现不具备可行性的目标,再比如“三天做完一本五三”在课业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目标。
目标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的,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没有任何意义。而一个不重视自己目标的人,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个目标够具体/有衡量的标准吗?(具体性)
一个目标越是具体,越容易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出高效的计划,也越容易激发出实现目标的动力和上进心。在思考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得越深入、越全面、越具体,本身也是在反思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思考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恐惧。
好的目标首先要具体到让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附加选择,因为目标不等于可能性。比如把“上个好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则是把一系列的可能性作为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太多的选择,上清华也算实现了目标,上一本也算实现了目标。
一个不够具体的目标缺乏一个清晰的边界,在模糊化目标的同时给自己太多的退缩的借口。
◆这个目标可以分步完成吗?(可拆解性)
一个大的目标应当能拆解成几个可衡量的小目标。比如从“考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当中,分解出“英语要上140”这个大目标,再往下分解出“提升单词量”、“提高英语听音辨音能力”、“掌握考试中的语法现象”、“减少阅读失分”、“减少完形失分”等一系列更加细化的子目标。
再将每一个子目标变成可衡量的小目标。比如“提升单词量”就可以往下拆解成“在年底前熟背3500词”和“高考前拓展额外词汇量达到5000词”等等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
一个目标一旦不能拆解成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那么不仅没办法围绕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而且也无法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给自己成功的希望和行动的动力。
◆这个目标有没有进度条?(可反馈性)
一个好的目标,从开始执行到最终实现的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应当能够检验自己目标完成的进度和成效。
比如“高三上学期熟背3500词”,就可以平摊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每天制定一个背单词计划。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使得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检验自己阶段性的目标是否得到完成。而每个小目标的完成都是在给自己一个正向激励,了解完成目标的进度。
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不但保证了执行的效率,也能够在懈怠时给自己压力,督促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
◆◆ ◆
把目标作为一种信仰
对很多准高三学生来说,高考或许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或许,数学物理还是大起大落或一滩死水,语文英语仍然云里雾里全凭借运气,或许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还犹如天坑。但所幸,你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
可是,随着倒计时一页页翻篇,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你是否也曾经焦虑,担心这一年的时间未能好好的过了,担心眼前的一切未能得到改观,担心一切如故。
你需要真正叩问自己的内心:一年后的自己,究竟希望收到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别着急,你还有一年的时间,给自己定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吧。然后再围绕着这个目标,制定出一个个阶段性、可执行的小目标。
每次你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的时候,都可以用上面的5个问题,审视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真实。好的目标决不是空头支票,但光有目标还不够,还得将目标转化成具体而琐碎的计划。
- 上一篇:高考后的最后一道筹码 | 新政策下的名校自主招生体系 [2017-07-22]
- 下一篇:2017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全部都在这里 [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