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学姐:一路走来我的高中路

2017-07-26 11:59:52      点击:


作者肖韦俐,毕业于陕西高新一中,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我相信我的选择更适合我

我来自陕西,宝鸡,不是省会,不是一线城市,是个二三线小城市,可能在听讲座的各位家长都没听说过。

陕西的高中教育资源是很集中的,集中在西安市五大名校,西工大、高新、铁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甚至来说是三大名校,西工大、高新和铁一中。

这些学校基本垄断了所有清北名额,垄断了优秀的师资和信息。因而故乡在宝鸡,又一直以清北为梦想的我就很尴尬了。

但我又是幸运的,陕西的初中教育资源并不集中,至少宝鸡就有一所教学水平可以和西安各名校初中部匹敌的初中宝一中,宝一中不承认小升初统考成绩,需要单独全市范围考试。而我幸运地成为全市二百个考入的学生之一。

阴差阳错的是,我本来想进入西工大附中,甚至在中考前参加了西工大附中的单招考试,而且被预录取,已经缴费,但最后在中考结束后,经过一个星期的慎重考虑,还是选择了西安高新一中。现在想想这个阴差阳错的决定,觉得自己当时无比正确。

第一次想进入西工大附中可能是因为跟风从众吧。我初中毕业那一年西工大清北升学人数达到九十人左右,竞赛获奖也多。

而且西工大偏向理科,在进入高中之前,我也对文理科带有刻板印象,觉得成绩好的学生肯定学理,当时带着学理的决心想报西工大附中。 

但是当时没好好考虑到西工大的学生基数问题和学校氛围问题。这所学校人比较多,一个年级一千多人,其实升学率和人少的高新没什么本质差别。


西工大竞争比较激烈,学生思路稍显局限,没有太多的社团和课外活动,而且初中部升上来的学生也会在初三和初中暑假提前学习高中课程,所以我可能会和本地学生有较大差距。

高新当时清北人数应该是四十多,年级有四百多人,所以比例还是较西工大高的,而且社团多,活动多,老师也很关心照顾学生,学生之间关系也比较亲密,虽然当时看来,高新比较偏文科,但是还是因为上面说的原因,于是就选择了高新。

最终,高新一年级只有五百人,考取六十个清北,理科取得了巨大发展,理科前十名有七个,文科前十名有四个,西工大一千多人,考取六十个清北。所以,即是从高考结果来看,最初选择高新一中,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当然对于两个学校的评价只是个人观点。其实无论西工大附中还是高新一中,都是非常出色的学校。所涉及到的是选择问题,就像是高考之后的选学校与选专业一样,学生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大家对于想要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不了解时,很容易出现跟风从众的现象。所以多了解,多思考,什么才是最适合学生的。

以我自己为例,我更加注重高中的氛围,希望自己可以处在一个灵活而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并且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很强的自律意识,所以我最终选择了高新一中,这就是适合我的。


  ◆  

高一打基础比高三补缺漏更关键

高一是好好学习冲刺,找到学习成就感,夯实基础的阶段。 

可能很多家长或者学生在初入高中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升入好的高中就进入了保险箱,经过中考的奋斗拼搏努力,考上了以后,可以歇一口气,在高一的时候好好休息一下。而我一直是把高一看得比较重要

这么做的原因很明确。因为在所谓的名校中,高一年级的讲课速度都比较快,会学掉大部分高中三年的知识,其实第一遍接触这些知识就需要夯实基础

一方面是方便高三复习,另一方面是保证初次接触到的概念正确,错了再纠正的问题就很少出现,对高中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所以高一一直都很拼,九科每一科都在学,都没落下,英语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些科目我比较擅长,问题不大,一直都保持了一个不错的成绩。问题比较大的就是初高中转换比较大的科目,比如语文,数学,和物理。

语文的话,其实我的初中语文是很好的,是提分科目,但是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差别比较大。

我的初中语文全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文学的积累,但是高中语文主要强调的是客观理性,有很多选择题,信息筛选题,以及理性议论文等,和我之前的文学阅读很不一样。所以转换确实花了一定的时间。

再说物理,在高中物理面前,初中物理就太简单小儿科了,高中物理对理解的要求很高,第一次考试成绩不是太好,只有八十分,是班里中游水平,但是我也很喜欢物理这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对物理感兴趣,于是就刷了很多练习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高一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让我的高中三年都走得更加轻松自如。所谓“到了高三再努力”这种说法,其实就是给自己偷懒找的借口。高一不努力,高三只怕要花费几倍于其他人的时间来补齐高一的缺口。


  ◆  

高二:丰富自己,拓宽知识面

选文理科的时候也充满了阴差阳错的意味。高一的时候理科成绩是很不错的,甚至参加了三科理科竞赛,参加了数学、化学、计算机竞赛。升高中前的想法也是学理科的。但最后,我选择了文科。

一个是因为我的专业意向,文科也是可以覆盖的,最喜欢的是经济和建筑,排名前五前十的文科生都是可以选这些专业的,其次喜欢的是生物化学和物理。

当时的考虑是文科于我,把握性很大,成绩的波动更小。老师与家长的建议我也进行了综合考虑,我高一班主任是政治老师,他对我帮助很大,他希望有尖子学生学文科,争前五,甚至争状元,而学校也基本表露了这个意思,我也挺想去试试的。

另一方面是父母希望我的知识面更广一些,过得快乐一些。

高二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该丰富自己,这时候没有直接面临高考压力,并且很多基础知识已经讲过了,对于高中知识已经有了大体的掌握。

学习文科以后,真的很开心,收获很多。语文老师会给我们推荐各种书目去阅读,我在这个阶段一年读了一百本书,也做了一定量的摘抄。这个真的是无心插柳,但最后高三的时候派上了很大用场,所以阴差阳错很幸运。

历史老师会放很多纪录片,故宫、苏联解体等等,也会推荐很多书目。地理老师会讲很多很有趣的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太阳视运动,会讲有趣的区域地理,会放各国纪录片。英语老师会讲四级六级知识,甚至放假前会放《窈窕淑女》和《神探夏洛克》。 

当时只是把这个过程做为一种积累,让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后来才发现,以英语为例,自主招生的英语考察难点,就在于四六级的高频词汇,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内容已经不再是难点了。


我不敢随意迈进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中,只是从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果在高一有挑战性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强度面前,我没有保持一个努力的状态和良好的掌握程度。在高二的时候估计不会有心情和时间去做这些额外的积累。估计就在成绩和题目中不断挣扎了。

这些看似和高考联系不大的知识最终也从不同层面对高考产生了帮助,应试与不应试从来不是完全割裂的,就像通过观看有关苏联解体的纪录片,让我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最终课内的成绩也有受益。

  ◆  

高三:调整心态,加速冲刺

我的高三还是过得不是很圆满的。感觉缺少一些拼搏精神和坚持的意志。高三前期拼搏精神还是比较足的,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是中期有一次考试我考的很不好,成绩出现了一次大跳水,所以当时心情真的很不好。 

理性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感性却一直在伤心,不愿意去理性反省。而且当时每天中午加了小测,选择题专练,每周末都有大练习,每次都要改卷子,排名,改错,面批,所以当时真的很崩溃。

同时,当时是我自己一个人住校,父母也不在身边,又看着西安走读的同学父母来送饭,或者外地的同学父母来陪读,就更加伤心了。

当时宿舍也出现了小纠纷,虽然我不是参与者,但还是影响心情。又觉得宿舍十一点熄灯,学习时间会比走读同学少很多。林林总总,各种事情加在一起,也经历了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第二次考试,虽然有所调整,有点进步,但跟之前的成绩还是有很大差距,然后这段时间的几次考试还在波动,真的特别痛苦。


去找班主任聊过几次,最后自己说服自己,心态一定要摆好,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怨叹自己,在给定的条件里做出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任何一个不处于高三阶段的人来说,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事情可能都是小事,但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任何的小事都会被放大堆积,从而对我们产生困扰。

很多时候,我们还很难自己想明白这件事,建议大家在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时,都可以积极去找倾诉对象,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学,一个好的倾诉对象,可以帮助你迅速走出这些有害的情绪。

给大家分享了一些我高中三年的学习状态,其中的内容各位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参考,还是那句话,不要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

即使你发现班里有些同学每天熬夜读书做题,但不一定就适合于你,可能良好的休息更能帮助你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都一同加油,考入理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