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搞竞赛,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那么大?

2017-07-30 11:42:46      点击:


1初中的经历:"我是不是这块料?“


我正儿八经搞竞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初中的时候。初一的时候还没有物理化学的科目,数学竞赛是我第一个接触的竞赛科目。


当时对数学的痴迷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初一暑假开始,跟着初三的数学竞赛教研组长上初三的竞赛课。到了初三的时候,用我当时的班主任的话说,几乎是走火入魔。初二的暑假,我买了一本1600页的《数学多功能题典》开始刷题。从早刷到晚,没日没夜地做题做题。当时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因为切实感觉到自己的提高而每每在成功解题后欣喜若狂。两个月的时光完全倾注到数学题当中,自然暑假作业全都是一片空白。


暑假结束,1600多页的题典已经被我刷了1000多页,只剩下最后的组合数学部分还没涉及。开学以后,历次摸底考试让我知道,以我当时的成绩,要上我们省最好的高中完全不是问题。除了数学竞赛,当时我还同时参加着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因此,初三复习早已不被我放在眼里。无论是课堂还是自习课,抑或放学回家,“刷”是我生活的主线。在竞赛的领域,不刷题,无以立。

可是最后呢?数学差2名屈居省二,化学以半分之差也仅仅收获省赛的二等奖,物理反倒是其中获得成绩最好的。


中考一结束,高中的竞赛教练就来到年级当中挑选苗子。对大多数人来说,高中的竞赛必须变成“择一科以终老”的历程。选择摆在面前,当数学竞赛教练问我为什么不选择继续数学竞赛的学习的时候,我只能苦笑一声,说句“爱过。”


对我来说,选择这科竞赛还是那科竞赛不再是单纯地因为喜欢,我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在这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我承认我的功利,但是初三数学竞赛的失利让我开始反思或许,我并不适合学数学,更切实的说法是“我根本就不是那块料”。



2高中的经历:残酷的竞争。


物理竞赛的学习在中考一结束就开始了。先是用非常短的时间学完了高中物理的内容,然后开始范晓辉“黑白砖”的刷题。同样,不刷题,无以立。黑白砖之后是程稼夫的力电两册,再之后是沈晨的“高妙”、“国培”、“俄罗斯”等等。


时间辗转到了高二的暑假。六月份市里的统考被我们外出培训计划给绕过。从培训回来,一组八个人就进入最后的停课冲刺阶段。每天是刷题,刷题以及刷题。校方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每天可以八点钟才到学校,然后关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套卷,晚上往往都要一两点钟才会休息。


此时我对自己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我不会是冲击省队和国赛的种子选手。对我来说考进全省前28名,拿到省一等奖,就是对两年多的竞赛生涯最好的作别。

回想起来,竞赛中竞争的残酷程度是远远胜过高考的。我记得复赛理论成绩公布那一天,我们一行7人进入下一轮的实验考试。而实验,向来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我们从宾馆收拾好东西后,一溜走向最终实验的考场,在一个红绿灯路口停下等待交通信号灯颜色的转变。在路的那边是另一列学生,他们刚刚也参加完这场理论考试。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是落榜者。


车流止息,信号灯转绿,我们交错而过,气氛异常尴尬。他们收拾行李,带着两年的记忆回到高中成为茫茫高考考生当中的一员。而我们走向的下一站,是我们所有人曾经共同憧憬的未来。那一刻给我的震撼至今难忘。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恐怕不会再有如此讽喻的画面出现了。所谓命运的分岔口,或许就在此处,一同出发的众人,就要在此作别。



3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怎么一点点拉大的?


回顾竞赛的生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一点点拉大?


在刚开始竞赛学习的时候,竞赛教练的指导会起到一个很大的指引性作用。随着学习的深入,教练的角色由老师渐渐变成一个经验丰富的陪练。这时候,很多学生往往都会选择到校外、到大学当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物理竞赛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年暑期组织的培训是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的一次培训。程稼夫教授、叶邦角教授的授课总是会给学生非常多的启发和点拨。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高一年的暑假,我第一次来到中科大培训,到了第二年的暑假,我们的外出培训计划当中,仍然安排的是同一场培训。同样的老师和同样的授课,唯一不同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来这场培训。目标在全国决赛的几个人早早就被安排到湖南、浙江等竞赛强省,进行高强度的特训。


同一场培训真的有必要听两遍吗?答案是肯定的。对于竞赛当中的非一流选手而言,一年前听这场培训得到的启发是有限的,而一年后,临考前,当所有的知识和题型已经了然于胸,再听同一场讲座仍然有很多新的体会和收获。而第一流的学生,在一年前理解和收获的内容已经足够让他们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难度和强度更大的训练当中去。

时至今日,我总是会想,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最终竞赛的成绩?或许是努力加上天分,以及机遇和资源。我的高中是省内搞竞赛最出成绩的一所高中之一。仰仗着生源和师资,每年总能收获几席省队名额。可是又是什么决定了高中和高中之间的差别?


一个省当中的竞赛强校,能够集中省内最优质的竞赛师资,在指导学生上更具经验。当然,哪怕在竞赛强省,湖南的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当学生的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指导学生的重任则落到了已经保送或是进入大学的大神学长肩上。我的同学欧阳王剑在大一寒假的时候,就作为数学国赛金牌回到雅礼中学辅导高二学生。竞赛学生的起步离不开优秀教练的指导,无论是大神学长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师都能帮助学生走得更快更远。优质的师资是决定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条件,此其一。


几乎所有经历过竞赛的学生都不会否认,努力、加倍地努力是竞赛取得好成绩不可或缺的条件。每当有学弟学妹问我,他们该选择哪一科竞赛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遵循他们自己的兴趣。这不是无谓的鸡汤,没有兴趣支撑的同学,很难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繁重的竞赛学习中。当年我搞竞赛的时候,常常与同学讨论题目到半夜两点,因为一个错误而纠结了一天,很难想象,没有兴趣的支撑,要如何持续两年不间断地付出百倍的努力。在竞赛的领域,天赋会决定很多东西,而努力与否,则会决定一切,此其二。


当学生的水平日益提升,单凭学生自己刷题不可避免进入瓶颈期。几乎所有搞竞赛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再怎么刷题,再怎么看书,水平却很难提升。但是经过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的瓶颈期,忽然之间就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何缩短这个瓶颈期以获得更快的进步,是每个竞赛学生都在考虑的问题。


单纯的个人刷题,或是原有的竞赛老师指导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阶段的学生。大量的外出培训加上高效的吸收成为拉开差距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学得越多、理解得越快的学生往往就会用更短的时间度过瓶颈期,而绝大多数学生仍然不得不走过这一段艰难的历程,这就出现了“听一遍”和“听两遍”的差距。能否凭借个人努力和外界力量的帮助更快地度过瓶颈期,会逐渐拉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此其三。



4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赛水平?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这时候我们再去想,为什么都是搞竞赛,人与人的差距这么大。竞赛学习的三个部分,竞赛教练的初期指导、自己大量刷题、校外集中培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一点一点地拉开,而竞赛强校当中的佼佼者,往往就是能够一步步抓住优势。在努力相同的时候,天分高的人会胜出,在天分相同的时候,具备良好资源的人会胜出。


那么每个搞竞赛的学生究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呢?实际上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个人的努力。从得奖的角度来说,竞赛是一个赢者通吃(Winner-Takes-All)的游戏,每个人都会用200%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一个一万米的征途,好的指导教练和个人天赋可以缩短那决定最后胜负的百米冲刺,但没有足够的努力,就好比想把九千九百米的艰苦历程缩短成九百米的海市蜃楼。


其次是好的竞赛教练。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的竞赛教练可遇不可求。但是对每个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资源就是你的学长学姐。究竟山的那边是不是有一座山铁青的脸,他们能够帮助你,告诉你,用过往人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血淋淋的教训让你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此外,校外集中培训尽管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每年拜倒在叶邦角、程稼夫、舒幼生师门下的学生仍然往复不绝。名师授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度过瓶颈期。但是集中培训信息量太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异,不得不“听一遍,听两遍”。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只能耗费更多时间精力采用“车轮战式”的外出培训。但是更好的做法,是细水长流地消化这些知识。